(以上為示意圖)

台灣每年約有一千多名老年人因自殺身亡。近期,國家衛生研究院完成了一項關於精神及身體疾病對老年人自殺影響的首篇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若能有效管理失眠、憂鬱症、高血壓等疾病,老年人的自殺率有望顯著降低,其中避免失眠可使自殺率降低18.3%,憂鬱症則可降低15.7%,而高血壓則可降低8.9%。

該研究由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主持,利用衛福部健保署的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與國家死亡登記數據,分析了2010至2019年間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與死亡個案的身心狀況。研究涵蓋了9136名自殺者及89439名死亡個案,並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情緒疾病期刊》上發表。

研究顯示,老年人自殺的危險因子主要分為精神疾病和身體疾病兩大類。其中,精神疾病如憂鬱、焦慮和失眠對自殺風險的影響最為顯著;而在身體疾病中,高血壓、消化性潰瘍與癌症則是主要因素。若能有效減少這些身心折磨,自殺率可降低近57%。

吳其炘指出,精神和身體疾病對年長者自殺率的影響同等重要。具體來看,若能減少憂鬱等精神疾病的發生,自殺率可降低38.4%;而減少身體疾病則可降低36.5%的自殺率。研究進一步顯示,女性年長者的自殺風險更容易受到精神疾病影響,而男性則更多地受到身體疾病的影響。

研究還發現,避免失眠、憂鬱症、高血圧等具體問題,對降低自殺率有顯著效果。年長男性如無精神疾病,其自殺率可降低34.1%;若身體健康,則可降低37.8%。對於女性來說,若能減少精神疾病,自殺率可下降46.3%;減少身體疾病則可降低34.2%。

為了進一步降低老年人的自殺率,吳其炘提出了三項建議。首先,要重視老年人的憂鬱問題,因為憂鬱往往伴隨失眠,必須及早發現與治療;其次,要注意老年人的身體退化,如退化性關節炎和骨鬆等疾病,這些健康問題會增加自殺風險;最後,應鼓勵老年人參加社交活動,培養興趣,減少孤獨感,因孤獨感與自殺風險密切相關。

這項研究為如何降低老年人自殺率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提醒社會各界加強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關注與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