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在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全國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年滿65歲以上,社區據點成為維持長者身心健康與社交生活的重要基地。德行里里長張僡美表示,該里高齡人口比例超過全市平均,每百人中就有25人是長者,為此據點每週規劃八堂課程,從肌力訓練到共餐活動,協助延緩退化、強化人際連結。

在台北市士林區德行里社區活動中心,一群銀髮族隨著有氧老師節奏伸展肢體,現場充滿活力與笑聲。69歲的林先生從金融業退休後,便固定參加社區課程。他笑說:「之前自己慢跑,膝蓋不堪負荷後改做社區運動,感覺更安全,也養成了穩定作息。」
然而,隨著人口快速老化,「年齡歧視」的問題也日益浮現。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現行法規對長者設下許多不必要的限制,例如65歲後無法獨立繳納健保費、求職受限等,這些制度性偏見反映出整體社會對老年的刻板印象。她呼籲政府盡速推動《高齡權益保障法》,保障長者就業機會、縮小數位落差,並建立以長者為核心的整合式照護與醫療體系。
根據主計總處估計,全台有超過70萬名65歲以上非弱勢獨居長者。對此,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代理署長周道君表示,政府將依長者的健康與社交能力分級提供資源與支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透過數位科技維持與外界的連結,實踐「獨居但不孤單」的政策理念。

專家指出,老化並不代表智力或認知能力退化,長者同樣具備學習與適應新事物的能力。唯有打破對老年人的偏見,營造包容且尊重的社會氛圍,才能讓台灣在邁向超高齡社會的過程中,建立一個健康、活躍且有尊嚴的老年生活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