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問題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可能引發多種身心疾病。那麼,失眠究竟該如何定義?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邱念睦醫師及林口長庚精神部黃玉書醫師共同說明,失眠可分為三種類型:「入睡困難」、「續睡困難」及「過早清醒」。如果一周三天(含)以上出現失眠症狀,並伴隨白天的嗜睡、疲憊、情緒障礙等情況,則可能符合失眠症(Insomnia Disorder)的標準。
失眠的成因與分型
失眠成因眾多,可依時間長短分為「急性失眠」與「慢性失眠」。急性失眠通常是短期壓力所引起,如環境變化、藥物或物質(如咖啡因、酒精)使用等;而慢性失眠(超過三個月)則更為複雜,可能因身體疾病、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藥物使用、或其他睡眠障礙(如不寧腿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所致。
黃玉書醫師強調,診斷慢性失眠前,應先釐清患者是否有潛在的身心疾病,否則僅靠安眠藥難以治療失眠本身。最常見的次發性失眠,包含日夜節律失調、身體疾病(如癌症)、精神疾病(如焦慮症)、藥物濫用或其他原發性睡眠障礙等。
如何治療失眠?
邱念睦醫師與黃玉書醫師均建議,在考慮用藥治療前,應先改善「睡眠衛生」:
- 避免刺激性物質:如咖啡、酒精等,尤其在睡前應避免攝取。
- 規律作息: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起床,避免長時間午睡或無所事事。
- 營造舒適環境:選擇適合的溫度、光線和寧靜的睡眠環境。
- 建立睡前儀式:如閱讀、冥想、泡溫水澡等,幫助身體放鬆。
- 尋求專業協助:若失眠症狀無法靠自我調整改善,建議盡早就醫。
新型治療方式
除了傳統安眠藥物外,醫界現有新型的褪黑激素受體制劑「柔速瑞(Rozerem)」能調節睡眠週期,減少對安眠藥的依賴。但此類藥物須由專業醫師開立處方,且不可自行購買或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