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議員朱元宏近日指出,一名原住民到戶政所辦理改名登記,卻因所選名字不在「名譜」中遭到拒絕,這引發了對原住民族命名自由的討論。朱元宏強調,這種做法限制了原住民的文化權利,與文化包容的原則背道而馳。他認為,原住民族的命名政策應該重新檢討,並要求市政府改善戶政人員對多元文化的認識。


鮭魚之亂與命名自由的不平等
朱元宏在市議會的民政業務質詢中指出,戶政單位曾經在「鮭魚之亂」期間,允許民眾改名為超過40字的搞笑名字,這些名字無須受到任何限制。然而,當原住民希望按照自己的文化習俗改名時,卻因為不符合所謂的「名譜」規範而被拒絕,這種做法顯得不公平。
「所謂的名譜究竟是如何編制的?為什麼普通民眾的命名無需參考名譜,而原住民卻要受限?」朱元宏質疑。他進一步指出,市政府應該檢討這種命名政策,確保不會妨礙原住民傳承文化的權利。他認為,戶政系統應該將名譜作為一種參考,而不是硬性規定,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多元文化和不同族群的傳統。
政府需展現更大包容性
針對這一問題,朱元宏強烈建議,市政府應該立即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推動更加包容的命名政策。他表示,市府不僅應該檢討命名限制,還應當加強戶政人員的文化認知與敏感度培訓,讓他們能更好地理解並尊重原住民的文化和命名習俗。
「名字是個人身份的重要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象徵,市政府有責任尊重和保護每一位市民的命名自由,尤其是原住民族群。」朱元宏強調,命名不應成為文化傳承的障礙,市府必須展現包容的態度,確保所有族群都能在相同的框架下行使命名權利。
民政局與原委會承諾檢討
對此,台中市民政局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回應,將會檢討目前的命名登記規範,並加強戶政人員的職能與文化教育,確保未來不再發生類似事件。原委會表示,將會與相關單位合作,推動更包容的政策,讓原住民族人在命名上不再受到名譜的限制。
文化與命名的平衡
此次事件反映出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在法律規範與文化傳承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隨著台灣社會越來越重視文化多元性,如何在保障法律秩序的同時,尊重各族群的文化權利,將會成為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課題。
無論是「鮭魚之亂」還是原住民命名限制的爭議,都說明了命名自由對於個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性。透過對原住民族命名政策的修訂與改善,我們可以期待未來能有一個更加包容、多元的社會,讓每個族群都能自由地保留並傳承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