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因應政府打詐政策,多家銀行近期加強帳戶監管,導致部分民眾在沒有事先通知的情況下,發現自己的帳戶遭到凍結,提款、轉帳等功能瞬間停擺,引發各界討論。不少網友在社群平台抱怨「不是詐騙受害者卻被當嫌疑人」,更有人形容整個過程「比詐騙還麻煩」。
民眾抱怨:無預警鎖卡日常受阻
網路上陸續出現苦主分享案例。有民眾表示,父親只是收租金,房客因分十多筆小額轉帳,竟讓帳戶遭到凍結;也有人上午才去臨櫃辦理匯款,下午便被鎖卡。另一位網友則抱怨,自己帳戶半年沒動,本以為是正常狀況,卻被銀行系統列為高風險。
更令民眾不滿的是,部分用戶打電話向客服詢問時,被告知「因為不常使用帳戶,所以系統自動停用」。當事人認為難以接受,乾脆將存款一次提領,甚至連信用卡都選擇停掉,直言:「存錢卻還得跑臨櫃,太不合理!」

銀行員工:防詐壓力大 只好嚴格處理
銀行基層員工坦言,近來主管機關要求金融業者強化防詐,第一線行員承受極大壓力,若帳戶出現「頻繁存入後迅速領空」等疑似車手的交易模式,為避免日後追責,只能選擇凍結帳戶。
然而,也有公股銀行行員指出,部分案例確實存在詐團偽裝成一般民眾投訴的情況,企圖製造輿論壓力,讓銀行放寬偵測標準。「這讓防詐難度更高,基層也進退兩難。」
金管會:AI判斷不能取代通知機制
針對外界質疑,金管會強調,如果是警政機關提供的名單,銀行必須立即凍結帳戶;但若僅是依靠銀行內部 AI 模型判斷,就應先行通知當事人,除非聯繫不到,才可凍結。
金管會提醒金融機構,防詐雖是重要任務,但也必須兼顧民眾便利,避免過度反應造成社會不便。主管機關並表示,會持續檢討銀行的防詐流程,確保在打擊犯罪與維護用戶權益之間取得平衡。
未來挑戰:如何兼顧安全與便利?
銀行加強防詐本意在保護金融秩序,但若處理過於僵硬,恐讓一般民眾對金融體系失去信任。如何在「快速攔阻詐騙」與「保障用戶便利」之間取得平衡,將是監管機關與金融業者的共同課題。
隨著帳戶凍結爭議延燒,外界普遍關注,金融監理單位是否能提出更明確指引,協助銀行在防詐與民生需求間找到最佳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