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計總處最新發布的薪資統計顯示,台灣今年一至八月的總薪資增幅創下十年來的新高,實質經常性薪資更是連續五個月實現正成長。然而,儘管薪資平均數持續上升,低於平均數的員工比例也達到了近五年來的最高,顯示薪資分配的M型化現象加劇。
薪資增速超過通膨 但仍有隱憂
根據主計總處的報告,總薪資平均數在今年一至八月增長了4.27%,為近十年來最大漲幅。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總薪資年增1.92%,也是近六年來最高。而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數年增0.35%,達到了近四年來的最大增幅,顯示薪資增速已經超過了通膨的影響。
主計總處副處長譚文玲表示,薪資增長主要得益於廠商為留住員工而進行的調薪與積極發放獎金。不過,颱風帶來的農業損失,可能會在九、十月推高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進一步影響實質薪資的成長效應。
平均薪資增高 低於平均數員工增多
雖然薪資增幅明顯,但低於平均數的員工比例卻達到了69.26%,為近五年來最高,這反映了隨著薪資成長,薪資M型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也就是說,薪資分配的兩極化現象更加明顯,高薪者薪資大幅提升,而低薪族群的增長相對有限。
一至八月,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為37,161元,年增3.33%;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中位數年增1%,顯示薪資中位數的成長雖然穩定,但整體薪資結構的分布不均仍需關注。
製造業人數減少 加班工時創新高
報告還指出,製造業受僱員工數持續下滑,但加班工時卻達到了歷史新高。今年八月製造業加班工時為16.9小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小時,是自2011年以來同月最高。這表明儘管製造業員工數減少,現有員工的工作量卻在增加。
不同行業薪資差異顯著
不同產業的薪資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包括住宿及餐飲業、其他服務業、製造業等行業的經常性薪資低於全體受僱員工的平均數。而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金融及保險業等則高於平均數,顯示行業間的薪資差距仍然較大。
結語
實質薪資連續成長顯示出經濟的正向趨勢,特別是在通膨壓力下,薪資增速能夠超過物價上漲。然而,薪資M型化的加劇、製造業人力的減少,以及不同產業間的薪資差異,仍是政府與企業需要關注的問題。未來幾個月,薪資是否能保持增長態勢,還需要觀察物價變動對實質薪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