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補充保費制度即將迎來重大變革。衛福部擬推動修法,未來利息、股利及租金等項目將從現行「每月結算」改為「年度累計」計算,只要全年累計超過2萬元,就需繳交2.11%的補充保費。新制預計最快於民國116年上路,估計全台約480萬人受影響,健保署預期可為健保基金增加約100至200億元收入。

根據現行規定,補充保費主要針對非薪資性所得,包括獎金、兼職所得、執行業務收入、利息、股利及租金等項目,只要單次給付金額達2萬元以上,就需由支付單位代為扣取2.11%的保費。此制度自二代健保於102年上路後,旨在讓不同收入來源的民眾能依所得多寡共同分擔健保成本,達到費負公平。
然而,健保署指出,現行制度以「每月結算」為基準,導致部分民眾與金融機構透過「拆單」方式避繳補充保費,例如將每月利息拆成1萬9千元以下,成功規避扣繳。為防杜漏洞,未來若改採「年度結算」,只要全年累計利息或股利超過2萬元,就需全額繳交補充保費,預計將影響廣泛的中產族群與投資族。
此外,修法內容也包括三項關鍵調整:
- 利息、股利、租金 改為年度結算,避免拆單規避。
- 補充保費扣繳上限 從現行1,000萬元提高至5,000萬元,主要影響高所得者,估增健保財源約6億元。
- 獎金起徵門檻下調,從月薪4倍以上改為「基本工資4倍」。以目前基本工資29,500元計算,獎金超過約11萬8千元就需繳費,預估影響200多萬上班族,增加健保收入70至80億元。
新制上路後,最大受影響族群為擁有高額存款、股利或租金收入者。以每月利息1萬9千元、全年約23萬元計算,將需繳交約4,800元補充保費,負擔明顯增加。

針對外界質疑政策加重中產階級壓力,健保署強調,此次修法目的在於「補漏洞、促公平」,並確保健保基金長期穩健運作。至於弱勢族群如中低收入戶、接受生活扶助者及領取身障補助者,仍維持免扣補充保費的保障,不受新制影響。
雖然修法尚待行政程序完成,但相關草案已引起民眾熱議。許多人擔心,年度結算將導致一次性繳費壓力暴增,批評政策「變相加稅」。健保署則回應,將持續蒐集民意並審慎評估實施細節,確保制度兼顧公平與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