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高溫潮濕環境雖讓人習以為常,卻也成為黴菌孳生的溫床。醫師警告,黴菌不僅藏在牆角或地毯中,更可能透過空氣與食物進入體內,長期累積恐導致發炎、疲勞,甚至與多種癌症相關。

初日診所副院長鄧雯心指出,國外研究已在多達35種癌症患者的體內發現黴菌DNA,「代表黴菌幾乎無所不在,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
醫師王偉全說明,黴菌毒素多為無色無味,常在不知不覺間被吸入或攝取。這些毒素會在脂肪組織中累積,干擾粒線體運作,引發慢性疲勞、免疫失衡與神經系統症狀。「有些患者經常覺得腦袋昏沉、記性變差,其實可能與黴菌有關。」
黴菌潛伏體內 5大族群特別要小心
王偉全提醒,若身體出現以下信號,代表可能受到黴菌影響,特別是過敏體質、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長期處於潮濕環境或經常外食的人,更應提高警覺:
- 呼吸道過敏反覆發作:打噴嚏、鼻塞、流鼻水不止。
- 極度疲勞:怎麼睡都覺得累,體力難恢復。
- 注意力下降、腦霧感:黴菌毒素可穿透血腦屏障,影響思考。
- 慢性疼痛:身體長期發炎,引發頭痛、關節與肌肉痠痛。
- 神經顫抖:手抖或內在震顫,恐為神經傳導受干擾的警訊。
臨床上常見的「膠黴毒素」與「黴酚酸」兩種黴菌毒素中,前者結構穩定、不易清除;後者則屬水溶性,若能遠離黴菌環境,身體可自行代謝排出。

醫師教你8招啟動排毒機制 從環境到飲食全面防護
王偉全強調,防黴不能只靠打掃環境,體內的清理同樣重要。
環境調整篇:
- 修復潮濕根源:檢查牆面滲水或壁癌,杜絕黴菌再生。
- 維持空氣乾爽:除濕機控制濕度50%以下。
- 淨化空氣:使用HEPA空氣清淨機過濾黴菌孢子。
- 定期清潔:冷氣、洗衣機與紙箱雜物都可能藏黴。
體內調理篇:
- 戒糖少精緻澱粉:糖分是黴菌的主要能量來源。
- 補充好油脂:橄欖油、魚油與黑種草油可修復細胞。
- 增加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帶走體內毒素。
- 攝取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相平衡,抑制黴菌生長。
醫師提醒,若長期出現疲勞、過敏或腦霧等症狀,應留意是否與黴菌有關。從環境改善、飲食調整到身體排毒,多管齊下才能真正擺脫「隱形黴害」,恢復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