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食文化盛行、手搖飲隨手可得的台灣,脂肪肝正悄悄成為現代人健康的隱憂。即使自認飲食清淡、甚至採行素食,也可能不知不覺走進脂肪肝的陷阱。醫師提醒,脂肪肝的真正元兇,往往不是「吃太油」,而是糖與精緻碳水的長期累積,尤其是每天一杯手搖飲,更是讓肝臟「變油」的加速器。
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指出,根據臨床觀察,台灣約每三人就有一人患有脂肪肝,卻有許多患者誤以為「我都不吃油,怎麼會有脂肪肝?」實際上,肝臟脂肪的累積不一定與油脂攝取量直接相關,而是與糖分攝取、代謝負擔與整體飲食型態更有關。

吃素也會中標?精製澱粉才是真元兇
不少素食者為了攝取足夠熱量,會不自覺地依賴白飯、麵條、白麵包等精緻碳水化合物。這類食物雖然「不油」,但升糖指數高,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導致肝臟將多餘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時間一久,就形成脂肪肝。
更糟的是,這類飲食往往缺乏豆類、全穀、堅果和足量蔬果,不僅營養不均衡,也讓肝臟代謝壓力更重。邱筱宸提醒:「飲食清淡不代表低風險,素食者更要留意碳水與蛋白質的平衡。」
含糖飲料是「看不見的脂肪」製造機
手搖飲或果汁雖然不含油脂,但裡面的果糖卻會直接在肝臟代謝,快速轉為三酸甘油酯。當攝取過量,這些脂肪便會堆積在肝細胞中,導致脂肪肝。研究顯示,含糖飲料與脂肪肝的發生呈「劑量效應」——喝得越多,風險越高。
「很多人以為『少糖』就比較健康,但其實只要長期喝,還是會對肝臟造成壓力,」邱筱宸強調,即使飲料不甜不膩,也可能是讓肝臟變「油」的幕後黑手。
不是只有吃油會得脂肪肝,這些習慣你有嗎?
除了含糖飲與精緻澱粉,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隱藏的地雷。例如高熱量但低纖維的速食、缺乏運動、過度攝取飽和脂肪,以及飲酒等,都會讓肝臟處於慢性發炎與脂肪堆積的狀態。
特別是酒精,對脂肪肝患者來說,幾乎沒有所謂的「安全劑量」。即使是偶爾小酌,也可能讓肝臟纖維化進展加快,風險不容忽視。
調整飲食與生活方式,才是根本解方
想要遠離脂肪肝,關鍵不在於「不吃油」,而是打造一套有利肝臟代謝的飲食與生活模式。邱筱宸建議,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雜糧、蔬果、豆類和堅果,減少白飯、白麵包與甜點的比例,同時選用橄欖油、苦茶油、酪梨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
此外,她也提到,適量的黑咖啡(每天2~3杯)可能有助於減少肝脂,當然酒精應完全避免。而規律運動與體重控制,更是保護肝臟不可或缺的一環。

一句話提醒:不是只有吃肉吃油才會得脂肪肝,日常那杯手搖飲、那碗白飯,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看不見的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