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通膨持續升溫,物價普遍攀升,許多家庭感受到明顯的經濟壓力。根據美國健康組織Lifestance最新調查,有高達83%的美國民眾坦言,通膨正嚴重影響他們的財務狀況。在這種大環境下,如何在有限的收入中維持生活品質,並有效削減不必要的開支,成為現代人共同面臨的挑戰。財經專家慕森(Melanie Musson)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消費陷阱,列出7項看似必須卻容易讓荷包失血的物品,並提出具體省錢建議。

(一)瓶裝水長期購買成本驚人
瓶裝水雖然方便,但長期購買下來是一筆可觀開銷。慕森建議,攜帶環保水杯,使用飲水機或過濾水器補充飲用水,既環保又省錢,也能減少塑膠廢棄物,符合永續生活理念。
(二)名牌迷思需破除
品牌知名度往往讓人誤以為品質一定更優越,然而,許多小品牌與大品牌其實同屬一家製造商,產品規格相近,差異多在於包裝設計與行銷策略。了解這點,有助消費者理性選擇,避免品牌溢價造成不必要支出。
(三)高價太陽眼鏡未必等於更好保護
許多人購買太陽眼鏡時,習慣選擇昂貴的品牌,認為價格越高,抗UV及防護功能越佳。然而,美國眼科學院的研究指出,藥妝店中銷售的抗紫外線(UV)太陽眼鏡,足以提供眼睛所需的防護效果,且價格遠低於時尚名牌。如果消費者仍偏好名牌,慕森建議可利用折扣通路,如好市多(Costco),在此類通路購買名牌墨鏡,價格往往不到市價三分之一,實現高品質與高性價比兼得。
(四)小包裝食品花更多錢
為避免食品過期浪費,許多消費者傾向購買小包裝食品,卻忽略了單位價格的差異。事實上,小包裝通常價格較高,尤其是烹飪與烘焙原料。對於保質期長的食材及廚房用品,購買大包裝不僅更經濟,也能減少包裝垃圾,環保又省錢。

(五)高價美妝產品不見得效果好
美妝品牌經常透過行銷塑造高價形象,但價格與產品效用並非完全成正比。許多平價美妝產品的成分與高端品牌類似,消費者應以適合自身膚質與需求為首要考量,而非盲目追求高價或品牌。
(六)藥品選擇可從活性成分著手
不少人在購買藥品時習慣選擇知名藥廠品牌,但慕森指出,大多數藥品的活性成分及劑量在仿製藥中是完全相同的。知名品牌藥品因為品牌價值與行銷費用,售價往往高出許多。消費者可透過查看藥品標籤上的成分列表,選擇價格更低的仿製藥,有效降低醫療支出。
(七)節慶裝飾品不必貴買新品
節慶期間,許多人為了營造氣氛會購買各式裝飾品,但這些商品往往價格較高,且使用時間有限。慕森建議,可在折扣期間購入,或選擇二手商店中狀況良好的裝飾品,挑選耐用材質重複使用,不僅省錢,也更環保。
面對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聰明消費、理性判斷比盲目追求品牌更為重要。透過這7項消費陷阱的分析,專家提醒消費者掌握比較與選擇技巧,既能減輕財務壓力,也能維持生活質感。未來理財之路,在於懂得精明花錢、有效節流,方能從容應對通膨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