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連署,建議將國高中上課時間調整為上午10點至下午4點,藉此改善學生睡眠狀況、提升學習效率。此一提案迅速在網路引發熱議,有網友笑稱這是「台灣學生最團結的一次」,但實際上,學生族群對此意見分歧,支持與反對聲浪並存。
「10點上課」連署引發話題
該項連署主張,國高中生普遍睡眠不足,現行上學時間過早,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落。若將上課時間延後,不僅能讓學生獲得更多休息,對身心發展也有正面幫助。
對此,有學生在社群平台Threads分享看法,表示「欸這超猛,台灣學生最團結的一次哈哈」,一語點出學生普遍對早起上學的無奈。不過,這樣的「團結」並未反映在實際意見上。
學生與家長看法不一:延後上課≠減少壓力
多位現役學生在留言中表達反對意見。一位高二生指出:「如果真的想睡飽,就別熬夜滑手機。現在還能在15分鐘下課時間寫功課,睡眠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補習與娛樂時間的安排,不是學校時間。」他並建議,最晚上課時間可調整至8點半,10點過於誇張。
另一名國三學生則擔憂,延後上課恐導致課程時間壓縮、學習壓力加劇:「把輕鬆課刪掉只會讓整天變得更累,還有補習班也照樣上到晚上,根本沒有放鬆的空間。而且家長要上班,誰來載小孩去學校?」
「早自習是形式」 也有學生力挺改革方向
儘管反對聲音強烈,也有部分學生支持調整作息。有人認為早自習和第八節是「浪費時間」的制度:「每天7點半到校,實際上8點半才開始上課,早自習就是靜坐一小時,還不如讓我們在家多睡一點。」
但支持者也承認,即便學校延後上課,補習班可能會趁機開設「早班」,讓學生仍需在清晨出門,反而失去改革初衷。
教育制度改革難一刀切
從連署案引發的討論可見,台灣學生普遍對現行教育作息有怨言,但是否將上課時間統一延後至10點,實務上仍具相當爭議。未來若政府認真考慮此類改革,勢必還需兼顧家長需求、補習文化與課程安排等多方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