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7日,首爾——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今日表示,三星目前無計畫分拆晶圓代工業務或邏輯晶片設計業務,強調公司將繼續專注於這兩大領域的發展。李在鎔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對公司策略做出回應,並坦承三星在美國德州泰勒(Taylor)建設中的新晶圓廠面臨挑戰。

繼續發展晶圓代工及邏輯晶片業務

在專訪中,李在鎔被問及三星是否考慮將晶圓代工業務或System LSI(系統邏輯晶片)設計業務分拆時,明確表示:「我們亟欲發展這些業務,不打算分拆它們。」這也間接回應了外界對三星的產業重組計畫的猜測。三星自2019年以來,積極擴展其邏輯晶片及晶圓代工業務,試圖降低對記憶體晶片業務的依賴,並設定到2030年超越台積電,成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業者的目標。

然而,根據知情人士透露,三星至今仍然難以獲取穩定的大型客戶訂單,填補新產能的挑戰持續存在。受限於全球晶片需求疲軟,該業務去年造成三星高達3.18兆韓元(約24億美元)的營運虧損,而今年預計虧損仍將達到2.08兆韓元(約15億美元)。

泰勒廠計畫推遲 面臨不確定性挑戰

李在鎔在訪談中坦承,三星位於德州泰勒的晶圓廠計畫進度不如預期,「目前遇到一些挑戰,情勢不斷變化,大選因素也帶來一定不確定性。」儘管他未詳細說明具體困難,但外界普遍認為,三星在美國的投資計畫受到政策變動及市場需求波動的影響,加上美國總統選舉在即,這些因素皆增加了泰勒廠的建設壓力。

今年4月,三星已宣布將泰勒廠的量產計畫從原定的2024年下半年延後至2026年,並表示會依據市場需求採取分階段營運策略。這一推遲不僅影響了三星的產能擴張計畫,也讓外界對其達成2030年願景的可能性產生質疑。

市場策略調整 目標超越台積電

為了實現2030年成為全球領先晶圓代工業者的目標,三星在近幾年積極投入數百億美元擴展其晶圓代工產能,並在南韓和平澤(Pyeongtaek)及美國德州相繼設廠。然而,市場需求波動及競爭壓力讓這一目標的實現充滿挑戰。

李在鎔的表態表明,三星在晶圓代工和邏輯晶片領域的發展方向不會改變,但如何在未來幾年內化解當前困境,仍是三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接下來,三星可能需要更靈活的市場策略來因應變局,以確保在技術競爭中不落後於台積電等主要對手。

這次專訪再次顯示了三星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策略調整與挑戰,也突顯出其面對大環境變動下仍然堅持既定發展路線的決心。未來,隨著市場需求的回升及政策環境的穩定,三星能否在晶圓代工市場取得更多突破,將成為其能否實現2030年目標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