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奧會(IOC)正式宣布將於 2027 年舉辦首屆「奧林匹克電競運動會」,電子競技正式進軍奧會體系,不再只是遊戲玩家之間的較勁,而是逐步成為國際體壇關注的焦點。這樣的發展,對台灣電競產業來說意義重大,也帶來更多挑戰與機會。

Yahoo奇摩遊戲電競特別邀請中華民國電子競技運動協會競技運動與產業發展組組長曾鈵元,從協會視角談談電競入奧的背後意義,並剖析台灣電競產業過去十年的演進與未來走向。

Game net recreation match studio
電子競技正式進軍奧會體系,不再只是遊戲玩家之間的較勁,而是逐步成為國際體壇關注的焦點。(圖/示意圖)

產業環境改善 更多企業投入資源

曾鈵元指出,與十多年前相比,台灣的電競環境確實逐步改善,尤其是企業對電競的支持已從早期的遊戲、硬體品牌,擴展到食品、汽車甚至航空產業。「現在不只是職業比賽,連業餘賽事也能吸引民生品牌贊助,說明電競影響力已擴及主流市場。」

社會整體對電競的接受度也明顯提升。曾鈵元表示,現在許多家長開始理解電競的價值與職涯發展,這與媒體的正向報導、以及新世代家長本身有接觸遊戲的背景有關。他強調,「改變不是靠說服,而是來自生活經驗的累積與親身感受。」

電競入奧:改變觀念的重要契機

電競進入奧運體系,象徵一場觀念的轉變。曾鈵元分享,在杭州亞運《快打旋風》項目中,台灣選手Gamerbee與Oil King奪牌,讓許多過去反對遊戲的長輩主動關注電競,「當國家隊出賽時,他們開始願意了解,這就是國家級賽事的價值。」

然而,電競入奧也面臨挑戰。由於奧運對參賽人數與比賽項目有嚴格規範,如何兼顧遊戲的公平性、版本穩定性與國際認可,是一大難題。對此,曾鈵元表示,遊戲廠商與奧會的合作將是關鍵,未來賽制如何設計、是否由國家隊參與,仍有待進一步明朗。

協會默默耕耘 從制度、教育到基層選手培育

除了國際賽事的選手遴選與賽事規劃,電競協會也長期推動國內制度建設。自2017年電子競技納入《運動產業發展條例》後,台灣終於有明確主管機關與政策支持,選手權益與賽事規模皆有顯著提升。

在人才培育上,電競專班與校園賽事亦扮演重要角色。曾鈵元認為,電競教育不只培養選手,更多是在培育幕後專才與整體產業鏈的永續發展。「很多老師願意跨域學習,把原有專業與電競結合,是產業能持續進步的基石。」

社群賽事仍是根基 選手須找清方向

來自社群賽事起家的曾鈵元坦言,雖然近年社群賽事相對低調,但其實仍有不少遊戲社群持續舉辦比賽,只是關注度與曝光度不如過往。他鼓勵選手與粉絲繼續支持,並指出:「現在業餘賽事的獎金與規模比以往都大,機會其實比十年前還要多。」

談到給年輕人建議時,他語重心長表示:「要走電競這條路,絕對不能是因為它看起來比較輕鬆。如果沒有清楚的目標與能力培養,很快就會在現實中碰壁。」

展望未來:讓每個人找到位置,推動產業前進

回顧台灣電競十餘年的發展,曾鈵元認為,不論是產業面、選手待遇或社會接受度,都在逐漸改善。他期盼未來政府能進一步將電競納入《國光體育獎章》與役男替代制度,給予選手更多實質保障。

「最重要的是,這個產業需要更多有熱忱的人加入,無論是選手、裁判、主播還是幕後工作者,大家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就能一起推動台灣電競走向更好的未來。」

Futuristic soccer field illustration
電子競技正式進軍奧會體系,不再只是遊戲玩家之間的較勁,而是逐步成為國際體壇關注的焦點。(圖/示意圖)

9 月 24, 2025
未命名設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