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是全球常見的心理疾病,影響約3.8%人口。最新一項由國際研究團隊聯手進行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憂鬱症的遺傳基因不只增加罹病風險,還會影響腦部結構,特別是年輕族群腦容量變化最明顯。

Woman sitting on couch and hugging a pillow, loneliness and sadness concept
憂鬱症的遺傳基因不只增加罹病風險,還會影響腦部結構,特別是年輕族群腦容量變化最明顯。(圖/示意圖)

這項由愛丁堡大學、墨爾本大學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合作的研究,利用多基因風險分數(PRS)評估個體遺傳罹患憂鬱症的傾向。研究人員比對受試者的腦部影像,發現高風險族群的腦容量普遍較小,尤其是額葉內側眼眶區的皮質表面積縮小最明顯。與情緒、記憶息息相關的海馬迴和視丘等腦區,也呈現體積減少。

更令人關注的是,這種腦部變化即使在20歲以下年輕人身上也能觀察到,顯示基因影響早在成年前就已開始發揮作用。研究還發現海馬體積縮小可能直接增加憂鬱症風險,暗示腦部結構異常並非單純結果,而是疾病發展的推手。

這項成果首次用超大樣本數據系統性揭露基因與腦結構間的關聯,為未來早期預測與個人化治療開啟新契機。研究團隊希望結合基因和腦影像數據,能對高風險族群進行更精準的篩查和介入。

Serious man,young man sitting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研究同時提醒,憂鬱症的成因很複雜,基因和腦部改變只是部分原因。(圖/示意圖)

不過,研究同時提醒,憂鬱症的成因很複雜,基因和腦部改變只是部分原因。生活壓力、環境因素及社會支持也很重要。未來還需要更多長期追蹤研究,搞清楚基因、環境和腦結構如何互動,才能真正找到防治憂鬱症的有效方法。

10 月 3, 2025
未命名設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