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ilet bowl bathroom
環境部補助公廁增設坐式馬桶,提供有需求者更友善的環境。(圖/示意圖)

近日網路社群流傳環境部擬全面淘汰蹲式馬桶,以取代為坐式馬桶的訊息,引發民眾恐慌與質疑。不過,從政策面與國際趨勢分析,這預算及修繕導向更清晰體現出推動多元與包容的理念,而非排除或強迫改動。

截至目前,臺灣列管約45,000座公廁,坐式馬桶比例達53.6%,蹲式則約46.4%,兩者配置予以符合「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建議(坐式比例≥40%)。環境部補助以坐式為主,但不會移除蹲式設施;政策範疇在於「增設」選項,而非「取代」。

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佔超過20%),坐式馬桶對於行動不便與膝關節退化者而言,更具安全性與便利性。有案例顯示,老人因無坐式設施使用蹲廁而摔倒的情況亦非個例,增設坐式可顯著降低風險,提供有需求者更友善的環境。

Chatgpt image 2025年7月1日 下午03 23 05
臺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坐式馬桶對於行動不便與膝關節退化者而言,更具安全性與便利性。
(圖/示意圖)

擔心坐式馬桶衛生不佳的聲音不少,為回應此疑慮,環境部同步要求所有補助公廁配置酒精、坐墊消毒液、坐墊紙等用品,使用者可自行清潔,回應對細菌與病毒的關注。

不少先進國家如日本,早於公廁設計上融入「多元、包容」理念(おもいやり),著重弱勢族群使用的便利性與尊嚴,公廁朝向設計更完善、使用族群更廣泛的方向發展。環境部此波政策正是順應國際潮流提供更完整選擇。

依據官方說明,原則是在現有配比基礎上滾動調整,絕無強拆蹲廁之舉,而是要兼顧習慣蹲式者與需求坐式者共存。補助案將持續參照設計手冊,朝「選擇更多」與「自由安心」出發。

環境部呼籲網路傳言應搭配查證,勿被錯誤資訊誤導。民眾對公共政策的關切值得肯定,但在未充分了解政策本意前,應以中立客觀為念,不應被偏激言論影響判斷。

7 月 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