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常被視為熬夜的結果,但醫師提醒,若總是頂著「熊貓眼」卻自認作息正常,可能另有隱藏原因。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黑眼圈的成因不僅與睡眠有關,還包含遺傳、色素沉澱、結構問題與過敏性鼻炎等四大因素,需針對不同型態對症改善。
黃軒說明,熬夜會造成血液循環變差,眼周微血管供氧不足,進而使皮膚透出青藍色的血管型黑眼圈。睡眠不足、壓力大、長時間盯螢幕,甚至哭泣,都可能加劇這種情況。此外,眼部浮腫也會讓黑眼圈更加明顯。

不過,黑眼圈成因並不只有熬夜。黃軒進一步指出,以下四種因素同樣常見,甚至更難察覺:
- 遺傳因素
有些人天生眼周皮膚較薄、微血管較明顯,或色素較容易沉澱,即使生活規律仍容易出現黑眼圈。研究顯示,遺傳在東方及地中海族群中尤其明顯。 - 色素沉澱
日曬、慢性發炎或經常揉眼,會導致黑色素堆積,使眼周出現棕褐色的黑眼圈。過度日曬、濕疹、過敏性皮膚炎等都是可能誘因。 - 眼部結構問題
眼窩凹陷、淚溝明顯、眼袋突出,或隨年齡增加而出現的膠原蛋白流失與皮膚鬆弛,會在光線照射下產生陰影,看起來像黑眼圈,實際上是結構型黑影。 - 過敏性鼻炎
鼻黏膜發炎、血管擴張會影響眼周循環,讓微血管變得更明顯,導致青紫或暗沉的黑眼圈。
針對不同成因,黃軒也提供改善建議。他指出,血管型黑眼圈可藉由充足睡眠、抬高枕頭、冷敷等方式促進血液循環;鼻過敏者則建議積極控制症狀,以減輕眼周充血情形。
至於色素型黑眼圈,防曬與避免揉眼為首要原則,並可使用具美白功效的眼霜輔助淡化;結構型黑眼圈則因保養效果有限,可考慮透過醫美方式改善,如填補凹陷或緊緻皮膚等療程。
黃軒強調,黑眼圈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反映身體狀況,建議民眾應先辨識黑眼圈型態,才能對症處理,恢復好氣色不再只是夢想。